用于催熟的水果一般可以食用,但需根据催熟方式和成熟度判断安全性。乙烯催熟的水果通常安全,化学催熟剂处理的水果可能存在残留风险。
乙烯是植物天然分泌的激素类物质,常用于香蕉、芒果等后熟型水果的商业化催熟。这类水果在采摘时通常未完全成熟,运输至销售地后通过可控浓度的乙烯气体诱导成熟,不会产生有害物质。食用前充分清洗表皮即可,果肉不受影响。部分热带水果如榴莲、猕猴桃也会采用类似方式,其糖分和风味物质在催熟过程中正常转化,营养价值与自然成熟差异不大。
部分商贩可能使用化学催熟剂如乙烯利溶液浸泡或喷洒水果,这类物质属于低毒有机磷化合物。若操作不规范导致药剂残留超标,长期摄入会刺激消化道黏膜。购买时可观察水果外观,自然催熟的果实表皮色泽均匀,化学催熟的果蒂周围可能出现异常青白斑块。苹果、梨等非后熟型水果若被强行催熟,口感会明显发涩,建议削皮后食用。孕妇儿童等敏感人群应优先选择带果柄、无刺鼻气味的水果。
日常选购水果时建议挑选成熟度适中的产品,催熟水果存放时需与其他果蔬隔离避免过熟。食用前用流水冲洗30秒以上,或使用小苏打水浸泡去除表面残留。特殊人群可将水果加热处理,部分不耐热营养素会流失但安全性更高。若食用催熟水果后出现口腔发麻、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摄入并就医。
原创文章,作者:生活小技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ekang.com/10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