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会「又焦虑又抑郁」吗?这时候该怎么办?

如果抑郁的感受是「旷野无人」,那焦虑大概就是「无数份担忧如黄金周滚滚人潮般拥挤在心里」。

有人问,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又「抑郁」又「焦虑」,或者说,又无精打采又烦躁不安?

没错,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常常相伴而来。

当抑郁障碍遭遇焦虑

抑郁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五个方面:

显着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和悲观;

感觉思维能力受到抑制,并且常常考虑消极的事情;

意志活动减退,并不愿参加各类日常活动;

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

出现睡眠障碍、乏力、食欲下降等各类躯体症状。

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不涉及焦虑症状,但有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抑郁症患者感到有一定程度的焦虑。

抑郁状态中,患者常表现出自罪、自责,认为自己不够好、做什么都没有意思、未来一切都没有希望,行为上也会感到做事困难、想要回避过去显得简单或有趣的活动。

对自己的悲观认识和与外界沟通越来越难,都可能令抑郁症患者感到焦虑——害怕事情会变得比此刻更糟糕更加可怕。

抑郁症患者也可能表现出激动不安等焦虑症状,这在老年患者中非常多见;另外,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状态下,很可能出现易激惹的焦虑症状。

当焦虑症遭遇抑郁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对未来可能的危险或不幸的持续的过度担心;

坐立不安,并且肌肉紧张;

出现心慌、气急、胸闷、头痛等由于自主神经功能亢进而导致的躯体不适;

「警觉性提高」带来的易激惹、入睡难、注意力不集中等。

焦虑症患者也会有时候感到自己被抑郁笼罩。

迁延不散的焦虑,都可以令人感到不愉快、不开心,甚至自责:

难以再像过去一样轻松应对工作、人际和生活;

持续的紧张情绪和各种身体不舒服令人痛苦、难以忍受;

对症状过分关注和担忧,生出「我这么焦虑,不可能做好别的事情」的信念,带来绝望、自责;

对症状的无助感,怕自己没办法再好起来。

是焦虑,还是抑郁?

当同时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症状时,依据诊断标准、症状表现和病程发展,医生一般会以更严重、主导的症状做出诊断。

若两种障碍的诊断标准都各自符合,则可以分列诊断,即「共病」。

实际上,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抑郁障碍患者中,有 67% 正同时有焦虑障碍,而焦虑障碍患者中则有 63% 正同时患有抑郁障碍。

还有一种情况,即是两种障碍的诊断标准都不完全符合时,国际诊断标准 ICD- 10 提供了「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的诊断。

又焦虑又抑郁,怎么办?

抑郁和焦虑中有一个已经显得难以应付,同时面对两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 运动

如果有人鼓励你找一项运动并且每天去活动一下,还是不要暗自嘲笑他没有给出更新颖的技巧了吧。

当抑郁让我们行动和思维都缓慢下来时,运动能帮助身体和主观感受都慢慢活跃起来;而当焦虑令人觉得百爪挠心、心慌难耐时,运动是释放压力的好办法,它能让人从内心安静下来;运动还能帮助身体调节到更好的状态,从而缓解躯体不适、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

2. 找到第一步,踏出去

尽管抑郁和焦虑合起伙来把脑袋变慢了,没法再像以前那样记住事情,或者很难专心致志了,尽管情形也许令人感到「内心瘫痪」、无力做任何事情,请相信,我们还是可以做成一件事情最开始的第一步。

然后,把一件事分解,直到各个步骤都具体且细致,我们就不会再感到难以执行。

接下来,把注意力放在接下来的那一步上,那又是新的「第一步」。

这个策略能让我们不至于被抑郁带来的「无能感」裹挟,因为,至少眼前这一步还是有能力掌控的;它也避免我们被无边的焦虑绑架,因为当事情一步接着一步进展下去时,我们的注意力便会慢慢从「数不尽的担忧」聚焦到我们想专注的事情上。

而每一次成功在焦虑或抑郁状态中做成事情的经验,会帮助我们找到和这些「难过的低落」或者「紧张的不安」共处的方式。

3. 觉察自己

当脑海里冒出类似「我真是糟糕透了」「这件事多半不会有好结果的」「万一那样、这样怎么办」「如果发生意外的话多可怕」等想法时,也许情绪会纷纷涌现而无法随意控制,但我们可以首先观察一下自己的想法:

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是不是在夸大问题?

我在无端担忧吗?

我是不是在过分苛责自己?

然后,观察一下想法背后的信念:

我是不是会觉得「一个细节不够完美,就等同于一切都是糟糕的」?

我是不是觉得「事情一定要如期望进行,否则就是无法接受的」?

觉察到情绪来源于这些不合理的想法后,我们可以告诉自己:

我感到抑郁或焦虑,是因为我的认知里有一些不太合理的信念。

虽然它们总是自动跑出来,但是我知道,现实情况不是我想的那样。

这能够帮我们承受和处理这些情绪,而不是被它们带着走。

4. 认同自己和自己的情绪

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偶尔的抑郁和适当的焦虑,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接受这个有抑郁和焦虑的自己,而不再是自己和自己作斗争;可以接纳这些坏的感觉,它们总会存在着,并不会、不可能在生活中完全消失。

实际上,抑郁和焦虑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

抑郁让我们避免作出仓促的决定,让我们不去做冒失而危险的事;焦虑则让我们保持客观,而不是「不现实地乐天」。

有坏的感觉,好于「没有感觉」——后者是空虚和麻木,前者意味着我们也还有感受生活中的快乐、愉悦、平静、活力、充实等好的感觉的能力。

毕竟,有好坏起伏,才是鲜活的日子,不是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ekang.com/194177.html。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95122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小康的头像小康
上一篇 2025年7月29日 下午5:04
下一篇 2025年7月29日 下午5:04

相关推荐

  • 分手后能不能做朋友

    分手后能否做朋友取决于双方的情感状态、分手原因以及沟通方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双方都能理性处理情感,明确界限,并尊重彼此的选择。 1、情感状态是决定能否做朋友的重要因素。如果一方或双方…

    2025年3月23日
  • 男人不愿意过夫妻生活的原因

    有人问我:“老公晚上倒头就睡,不想啪啪啪,是我没吸引力了,还是他出轨了?” 都是结婚八九年,娃都上一年级的中年妇女,谈论这些污污污的话题,没有当年的扭捏和害羞,反而能大方的分享一些…

    2025年7月30日
  • 性能力强的男人,都是怎么变厉害的?

    大老爷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下半身的烦恼,比如晨bo硬度不够、房事中容易疲软、缴枪太快……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房事功力上,除少部分天赋型选手,大部分猛男其实都是后天养…

    2025年7月30日
  • 女儿早恋能找男孩谈话吗

    女儿早恋时,家长可以找男孩谈话,但需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度干涉或引发矛盾。早恋是青春期常见的现象,家长应通过沟通、引导和支持帮助女儿正确处理情感问题,而非简单制止。 1、早恋的原因…

    2025年4月1日
  • 男人喜欢亲你私下代表什么呢

    口爱的背后,我看到的是男女之间的信任与无私,除了性上面的享受之外,我更感受到双方在关系内的紧密结合与幸福感。所以男人喜欢亲你私下代表什么呢?我觉的是爱和信任! 同时一个男人吻你的方…

    2025年7月29日
  • 暧昧期撩汉法则

    在我们公众号的后台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 和男神进入到了一个暧昧的状态,但是对方现在对我的联系不紧密,甚至不联系我了。 该做什么?怎样引导男神来主动联系我?要不要主动出击? 在只有一…

    2025年7月29日
  • 极度的恐惧是什么感觉

    极度的恐惧是一种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通常伴随失控感、躯体僵直和认知扭曲。恐惧感达到顶峰时可能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颤抖等自主神经症状,严重时甚至产生濒死感或解离体验。 极度…

    2025年7月16日
  • 只蹭蹭不进去,女生是什么感觉

    有粉丝投稿,说她某天和小伙伴组了一局真心话大冒险,其中一损友瞄准了她和男友八卦道:你俩……那个过了吗? 她俩毫无默契地答道:“没有”(男生)&“有”(女生),把所有人都乐坏…

    2025年7月29日
  • 测试你的事业能成功吗 测你事业成功率

    事业成功率可以通过心理评估工具和个人特质分析进行初步预测,但实际结果受职业选择、能力匹配、机遇把握、努力程度、环境适应等多重因素影响。 1、职业选择 职业与个人兴趣、价值观的契合度…

    2025年7月16日
  • 什么叫低自尊人格

    低自尊人格是一种对自我负面评价的心理特质,表现为长期的自我怀疑、自我贬低和缺乏自信,往往伴随对他人意见的过度依赖和对内心价值的否定。低自尊人格可能由遗传、环境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引发…

    2025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