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风险总体可控,主要风险包括穿刺部位出血、肝功能损伤、栓塞后综合征、异位栓塞和感染。
1、穿刺部位出血:
经皮穿刺操作可能导致血管损伤,表现为局部血肿或腹腔内出血。采用超声引导可降低血管误伤概率,术后加压包扎6小时能有效预防。严重出血需输血或血管介入止血。
2、肝功能损伤:
栓塞剂阻断肿瘤血供时可能影响正常肝组织,术后转氨酶升高常见。Child-Pugh分级B/C级患者风险显著增加,术前需评估肝脏储备功能。轻度损伤多可在2周内恢复。
3、栓塞后综合征:
约60%患者出现发热、腹痛、恶心等症状,与肿瘤坏死相关。体温通常不超过38.5℃,持续3-5天可自行缓解。对症处理包括物理降温、止痛药物等。
4、异位栓塞:
栓塞剂误入非靶血管可能导致胆囊炎、脾梗死等并发症。精细超选择插管技术和实时造影监测可降低发生率。出现胆囊缺血时需禁食并抗感染治疗。
5、感染风险:
肿瘤坏死可能继发肝脓肿,表现为持续高热和寒战。糖尿病患者发生率可达15%,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确诊后需经皮引流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
接受介入治疗后应保持清淡饮食,优先选择高蛋白低脂食物如鱼肉、豆腐等促进肝细胞修复。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体温和腹痛情况。出现持续发热或黄疸加重需及时复查增强CT。建议每3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评估疗效,配合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可提高远期生存率。戒烟戒酒和规律作息对保护残余肝功能至关重要。
原创文章,作者:松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ekang.com/94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