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确诊需结合影像学、实验室及病理检查,主要项目包括超声检查、增强CT/MRI、甲胎蛋白检测、肝穿刺活检、肝功能评估。
1、超声检查:
腹部B超是肝癌筛查的首选方法,可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对直径大于1厘米的肿瘤检出率较高。超声检查无创、成本低,能初步判断肿瘤位置和大小,但难以鉴别良恶性。若发现异常回声区,需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明确性质。
2、增强CT/MRI:
动态增强CT或MRI能清晰显示肿瘤血供特点,典型肝癌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强化、静脉期快速消退的"快进快出"征象。MRI对小于2厘米的病灶灵敏度更高,弥散加权成像可辅助鉴别肝硬化结节与早期肝癌。这两种检查对手术方案制定具有关键指导价值。
3、甲胎蛋白检测:
血清甲胎蛋白AFP是肝癌重要肿瘤标志物,约60%-70%患者会出现升高。AFP>400μg/L持续1个月或>200μg/L持续2个月需高度警惕,但需注意约30%肝癌患者AFP可不升高。联合AFP-L3和PIVKA-Ⅱ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4、肝穿刺活检:
在影像学检查无法确诊时,超声引导下肝穿刺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是金标准。活检能明确肿瘤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但存在出血、肿瘤针道转移等风险。对于典型影像学表现合并AFP显著升高者,部分指南认为可不进行活检。
5、肝功能评估:
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凝血功能等检测,可判断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和ICG清除试验能评估手术耐受性,对选择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约80%肝癌合并肝硬化,肝功能状态直接影响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
肝癌高危人群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联合AFP筛查。确诊患者需完善胸部CT排除肺转移,骨扫描排查骨转移。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及肿瘤标志物,术后前2年每3-6个月复查增强影像。日常需严格戒酒,控制肝炎病毒复制,适量补充优质蛋白,避免进食霉变食物。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持续右上腹痛或黄疸症状应及时就诊。
原创文章,作者:养生知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ekang.com/95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