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的原因是什么

支原体感染主要由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环境因素及医源性感染等途径引起。

1、飞沫传播:

支原体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在空气中短距离传播,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途径。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医院易发生聚集性传播,潜伏期约1-3周,感染者初期表现为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

2、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者分泌物或污染物品可导致传播,常见于家庭成员间共用毛巾、餐具等。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多通过性接触传播,表现为尿道刺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需注意个人卫生防护。

3、免疫力下降:

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因免疫功能较弱更易感染。长期熬夜、压力过大、营养不良等因素会削弱黏膜屏障功能,使支原体更易侵入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

4、环境因素:

通风不良的密闭环境会增加支原体传播风险。季节交替时温差变化大,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降低,秋冬季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显著升高,可能与病原体在低温环境中存活时间延长有关。

5、医源性感染:

侵入性医疗操作如气管插管、导尿等可能破坏黏膜完整性,增加支原体定植风险。不规范消毒的医疗器械可能成为传播媒介,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预防支原体感染需加强个人防护,在流行季节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合理膳食补充维生素A、C、E增强黏膜免疫力,适度运动改善心肺功能。出现持续咳嗽、发热或泌尿系统症状时及时就医,确诊后需遵医嘱完成全程药物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儿童及集体生活人群可考虑接种肺炎疫苗降低混合感染风险。

原创文章,作者:松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ekang.com/94869.html

(0)
松松的头像松松
上一篇 23小时前
下一篇 2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