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支原体感染可能由性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泌尿生殖道结构异常、医源性感染、不良卫生习惯等原因引起。
1、性接触传播:
支原体主要通过无保护性行为传播,是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性伴侣携带支原体时,通过黏膜接触可导致感染。感染后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排尿灼痛等症状。治疗需伴侣同治,常用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
2、免疫力低下: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或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时,支原体易在泌尿生殖道定植。这类患者感染后症状可能更顽固,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尿道炎或盆腔炎。除抗生素治疗外,需同步控制基础疾病。
3、泌尿生殖道结构异常:
先天性尿道过短、阴道横隔等解剖异常会增加支原体逆行感染风险。这类患者可能伴随反复尿路感染或盆腔疼痛。在抗感染治疗同时,需评估是否需手术矫正解剖缺陷。
4、医源性感染:
宫腔操作、导尿等医疗行为可能破坏黏膜屏障,导致支原体侵入。术后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或发热时需考虑感染可能。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降低风险,如左氧氟沙星等。
3、不良卫生习惯:
共用浴具、经期卫生不良等可能间接传播支原体。这类感染多表现为外阴瘙痒伴豆腐渣样分泌物。除药物治疗外,需加强个人卫生管理,避免使用公共坐便器等。
预防支原体感染需注意性行为防护,建议使用避孕套;日常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增强免疫力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出现白带异常或尿痛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定期妇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无症状感染。饮食宜清淡,多饮水促进病原体排出,少食辛辣刺激食物。
原创文章,作者:松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ekang.com/9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