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肝癌可通过甲胎蛋白检测、超声检查、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和肝穿刺活检五种方式筛查。
1、甲胎蛋白检测:
血清甲胎蛋白是肝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正常值小于20μg/L。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约70%患者会出现该指标异常升高。检测需空腹抽血,数值持续超过400μg/L需高度警惕,但妊娠期、活动性肝炎也可能导致假阳性。
2、超声检查:
腹部B超能发现直径1厘米以上的肝脏占位,典型肝癌呈低回声结节伴"晕圈征"。该检查无辐射、可重复操作,对肝硬化患者建议每6个月筛查。超声造影可进一步观察肿瘤血流特征,准确率达85%以上。
3、CT扫描:
增强CT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及血管浸润情况。肝癌在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静脉期快速消退,呈现"快进快出"特征。64排以上螺旋CT对2毫米病灶的检出率超过90%,是手术前评估的重要依据。
4、核磁共振成像: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优于CT,能鉴别肝硬化结节与早期肝癌。弥散加权成像可检测细胞密度变化,动态增强扫描能评估肿瘤血供特点。特殊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可提高小于1厘米病灶的检出率。
5、肝穿刺活检:
在影像引导下获取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金标准。适用于影像学不典型病灶,可明确肿瘤分级和分子特征。但存在出血、针道转移等风险,凝血功能异常者需谨慎选择。
建议肝癌高危人群每6个月进行联合筛查,包括乙肝/丙肝感染者、肝硬化患者、长期酗酒者及有肝癌家族史人群。日常需戒酒、避免霉变食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E。出现不明原因消瘦、右上腹隐痛、食欲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40岁以上人群建议将肝脏超声纳入常规体检项目。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肝脏代谢功能。
原创文章,作者:松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ekang.com/95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