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可吃三笋清热减压

夏天气温高,出汗多,饮水多,胃酸被冲淡,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致使食欲不振,夏季饮食应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这样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夏季养生可吃三笋清热减压夏季饮食适宜清淡和易消化的食物,而多吃三种笋类则可达到清热减压的目的:

竹笋是中国传统佳肴,除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外,还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钙、铁、镁等营养成分。味香质脆性味甘微寒,具有清热消痰、利膈爽胃、消渴益气等功效。竹笋还含大量纤维素,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去积食、防便秘,而且也是肥胖者减肥的好食品。

莴笋中无机盐、维生素含量较多,因含钾量较高,对水肿和高血压有益,莴苣味道清新且略带苦味,可刺激消化酶分泌,增进食欲。莴笋还有利尿通乳、宽肠通便等功效,炎炎夏日来一盘清爽的拌莴笋,有助于消除紧张,缓解压力,增强食欲。

值得留意的是,莴笋叶营养价值远比茎要高,建议不要随意丢弃而是一起食用。

芦笋食药同源,自古以来备受推崇。有鲜美芳香的风味,膳食纤维柔软可口,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芦笋性味甘寒,有清热利尿功效,暑夏口干、运动后口渴、发烧烦渴等情况下,都可吃芦笋。芦笋中水溶性维生素较丰富,但过度烹煮容易使这些维生素流失,而且还影响芦笋特有的爽脆口感,适宜的烹饪方法是焯水后清炒或凉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ekang.com/6833.html。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95122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松松的头像松松
上一篇 2025年3月6日 下午9:08
下一篇 2025年3月6日 下午9:08

相关推荐

  • 贴秋膘,如何吃的营养还不容易胖?

    换季也有烦恼,小赵一直为秋冬季节不知道怎么吃而烦恼。天气渐渐转凉,小赵既想享受美食,又担心吃多了会发胖。她很纠结到底该怎么在秋冬季节吃得营养又不容易胖呢? 秋冬贴膘!如何吃的营养还…

    2025年3月6日
  • 秋季养生必吃十种水果

    秋季养生可以通过食用一些特定的水果来获得健康益处。以下是十种推荐的水果及其具体好处。 1、秋枣:秋枣被誉为“活维生素丸”,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每天吃几颗鲜枣,可以为身体提供丰富的…

    2025年3月6日
  • 乳腺增生持续疼痛怎么办

    乳腺增生持续疼痛可通过热敷、调整内衣、药物治疗、中医调理、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通常由激素波动、精神压力、不良生活习惯、乳腺结构异常、慢性炎症等因素引起。 1、热敷: 局部热敷能促进…

    2025年6月28日
  • 当门子是什么药材

    当门子,这名字听起来有些神秘,其实它是一种在中药领域中较为常见的药材。说到当门子,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某种神秘的草药,但实际上,它就是我们熟知的白果,也就是银杏的种子。银杏在我国有着…

    2025年3月3日
  • 心肌梗塞的早期症状是什么样的

    心肌梗塞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冷汗及肩背放射痛。这些症状可能由冠状动脉阻塞、心肌缺血、自主神经反射、代谢产物堆积及牵涉痛等因素引起。 1、胸痛: 典型表现为胸…

    2025年7月1日
  • 肺癌微创治疗是怎么回事

    肺癌微创治疗是通过小切口或自然腔道进行的精准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胸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治疗五种技术。这些方法相比传统开胸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适…

    2025年7月1日
  • 高压氧怎样治疗糖尿病足

    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主要通过改善组织缺氧、促进创面愈合发挥作用,适用于缺血性溃疡或难愈性伤口。治疗机制包括提高血氧分压、增强白细胞杀菌能力、刺激血管新生。 1、改善缺氧: 高压氧环境…

    2025年7月1日
  • 糖尿病足感染如何治疗

    糖尿病足感染可通过清创处理、抗生素治疗、血糖控制、创面修复、截肢手术等方式治疗。糖尿病足感染通常由高血糖损伤神经血管、伤口处理不当、免疫力低下、细菌感染、足部畸形等原因引起。 1、…

    2025年7月1日
  • 乳腺增生的患者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乳腺增生患者饮食需避免高脂高糖食物,建议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摄入。主要注意点包括控制雌激素摄入、减少咖啡因、限制酒精、增加抗氧化食物、保持饮食规律。 1、控制雌激素: 避免摄入含…

    2025年6月28日
  • 甲减患者激素替代治疗需要注意什么

    甲减患者激素替代治疗需重点关注药物依从性、剂量调整、监测指标、药物相互作用和特殊人群管理。主要有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避免与其他药物冲突、个体化调整剂量、关注妊娠期需求、警惕药物过量…

    202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