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确诊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和病理活检,主要方法包括超声检查、CT/MRI扫描、甲胎蛋白检测、肝穿刺活检及肝功能评估。
1、超声检查:
腹部B超是肝癌筛查的首选方法,通过高频声波显示肝脏形态和占位性病变,可发现直径大于1厘米的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进一步观察肿瘤血供情况,典型肝癌表现为“快进快出”的血流特征。超声检查无辐射、成本低,适合作为高危人群的常规监测手段。
2、CT/MRI扫描:
增强CT能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血管浸润情况,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快速消退是肝癌的特征性表现。MRI对小于1厘米的病灶检出率更高,弥散加权成像可鉴别良恶性病变。多期动态扫描对肝癌分期和手术评估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甲胎蛋白检测:
血清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70%患者会出现升高。当AFP>400μg/L持续1个月或>200μg/L持续2个月时需高度警惕。联合AFP-L3和PIVKA-Ⅱ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率,但需注意肝炎活动期也可能导致AFP轻度升高。
4、肝穿刺活检:
在影像学检查无法确诊时,需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肝组织穿刺。病理检查能明确细胞类型和分化程度,典型肝癌表现为梁索状排列的异型肝细胞。活检存在出血和针道转移风险,凝血功能异常或血小板过低者需谨慎选择。
5、肝功能评估:
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反映肝脏储备功能和手术耐受性。Child-Pugh分级可量化评估肝硬化程度,对于治疗方案选择至关重要。合并门静脉高压时还需进行胃镜和脾功能检查。
肝癌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和AFP联合筛查。乙肝/丙肝患者需规律抗病毒治疗,肝硬化患者可补充肝脏弹性检测。日常需严格戒酒,避免霉变食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出现不明原因消瘦、肝区疼痛或黄疸时应立即就医,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增强CT,监测复发和转移迹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ekang.com/95115.html。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95122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