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主要由动脉壁结构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遗传因素、感染及创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并采取手术修复或药物控制。
1、动脉壁退化:
动脉中膜弹性纤维断裂和胶原蛋白流失是腹主动脉瘤形成的基础。年龄增长、长期高血压等因素会加速血管壁退化,导致局部血管扩张。这种退化使动脉壁无法承受血流压力,逐渐膨出形成瘤样病变。
2、动脉粥样硬化:
脂质沉积引发的慢性炎症反应会破坏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斑块形成后阻碍血管营养供应,造成中膜缺血坏死。约80%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两者存在显著病理关联。
3、遗传易感性:
家族性腹主动脉瘤占病例的15%-20%,与COL3A1等基因突变相关。马凡综合征、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患者更易发生血管壁结构缺陷。一级亲属患病者发病风险较常人高12倍。
4、感染因素:
梅毒、沙门氏菌等病原体可通过血流感染动脉壁,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微生物毒素会溶解弹性蛋白,同时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这种感染性动脉炎多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
3、机械损伤:
严重外伤或医源性操作可能直接损伤动脉壁结构。长期吸烟者蛋白酶-抗蛋白酶系统失衡,也会造成类似创伤的持续损害。血管壁修复能力下降时,损伤区域易发展为动脉瘤。
控制血压和血脂能延缓腹主动脉瘤进展,建议定期进行超声筛查。戒烟可降低蛋白酶活性,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饮食需限制钠盐摄入,增加深海鱼类和深色蔬菜比例,补充维生素C和E等抗氧化剂。确诊后应避免举重等增加腹压的活动,遵医嘱监测瘤体大小变化。
原创文章,作者:松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ekang.com/95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