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可通过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抗凝治疗和β受体阻滞剂等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炎症反应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引起。
1、溶栓治疗:
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尿激酶和链激酶可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恢复血流。溶栓治疗需在发病12小时内进行,越早效果越好。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出血风险,严重高血压或近期手术患者禁用。
2、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能快速开通闭塞血管。直接PCI是首选再灌注策略,要求从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控制在90分钟内。对于复杂病变可能需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可预防血栓扩大。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需持续12个月,可显著降低支架内血栓风险。用药期间需警惕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4、抗凝治疗:
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可抑制凝血酶形成,防止血栓延伸。抗凝治疗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出血高风险患者可考虑比伐卢定等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5、β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药物可降低心肌耗氧量,缩小梗死面积。需从小剂量开始滴定,禁用于心源性休克患者。长期使用可改善预后,降低猝死风险。
心肌梗塞恢复期需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2克以内,多食用深海鱼类和坚果类食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氧运动康复训练,初始以步行、踏车为主,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出院后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出现胸痛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建立健康档案,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和运动负荷试验评估心功能恢复情况。
原创文章,作者:小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ekang.com/9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