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可能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炎症反应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引起。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形成斑块是心肌梗塞最常见原因。长期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可加速斑块进展,导致血管腔狭窄超过75%时易引发心肌缺血。斑块破裂后暴露的脂质核心会激活血小板聚集。
2、血栓形成:
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表面出现裂隙时,血小板迅速黏附形成白色血栓,同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网罗红细胞构成红色血栓。完全阻塞冠状动脉主干时可导致透壁性心肌梗死。
3、血管痉挛:
吸烟、寒冷刺激或情绪应激可能诱发冠状动脉异常收缩。血管平滑肌持续痉挛超过30分钟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伴发血栓形成时可能引发非动脉硬化性心肌梗塞。
4、炎症反应:
巨噬细胞浸润的活跃炎症斑块更易破裂。系统性炎症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C反应蛋白等炎性标志物升高会促进斑块不稳定,增加急性冠脉事件风险。
5、血液高凝状态: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或获得性高凝疾病如恶性肿瘤可使血液呈血栓前状态。合并脱水、长期卧床等因素时,冠状动脉血流缓慢更易形成闭塞性血栓。
预防心肌梗塞需综合控制危险因素,每日保证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深海鱼类和坚果摄入。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冠心病患者应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突发持续胸痛超过15分钟伴冷汗时需立即呼叫急救,避免自行驾车就医延误再灌注治疗时机。
原创文章,作者:生活小技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ekang.com/9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