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靶向治疗需重点关注基因检测匹配度、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耐药性管理、药物相互作用及心理支持。主要注意事项包括靶点检测准确性、常见副作用处理、治疗方案调整时机、合并用药禁忌以及长期随访计划。
1、基因检测:
靶向治疗前必须进行EGFR、ALK、ROS1等驱动基因检测,采用组织活检或液体活检确认突变类型。检测结果假阴性可能导致治疗无效,建议在具有资质的医学检验中心完成检测。部分罕见突变需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周期通常需要7-14个工作日。
2、副作用管理: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常见皮疹、腹泻,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可能引发视觉障碍和水肿。皮疹可采用温和皮肤护理联合局部抗生素软膏,严重腹泻需要及时补液和止泻药物。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约30%,需每月监测转氨酶水平。
3、耐药监测:
原发性耐药多在治疗3个月内出现,获得性耐药平均发生在10-14个月后。出现病灶增大或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时,需重新活检明确耐药机制。T790M突变可换用奥希替尼,MET扩增可考虑联合克唑替尼,组织转化需转为化疗方案。
4、药物禁忌:
厄洛替尼与强效CYP3A4诱导剂如利福平联用会降低血药浓度,阿来替尼需避免与质子泵抑制剂同服。抗酸药物应间隔4小时服用,圣约翰草等草药可能干扰药物代谢。治疗期间接种活疫苗可能引发严重感染。
3、心理支持:
治疗初期应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40%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可参加病友互助小组,医护人员需定期沟通治疗效果。家庭成员应学习基本护理技能,注意观察情绪变化和睡眠障碍等心理躯体化表现。
靶向治疗期间建议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1.2-1.5g/kg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肌肉量。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每周累计150分钟可改善治疗耐受性。居家环境需保持通风清洁,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源。定期进行肺功能锻炼和呼吸操,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可减少反流性咳嗽。治疗全程需记录症状变化日记,包含体温、用药时间及异常反应等关键信息,复诊时提供给主治医生参考。
原创文章,作者:松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ekang.com/96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