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患者切除膀胱后可通过回肠代膀胱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可控尿流改道术等方式重建排尿功能,具体方式选择需结合肿瘤分期、患者身体状况及术后生活质量需求。
1、回肠代膀胱术:
截取一段回肠构建新储尿囊,连接输尿管与尿道。术后患者可经尿道自主排尿,接近生理排尿模式。需定期冲洗新膀胱防止黏液积聚,可能出现夜间尿失禁或排尿困难等并发症。
2、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将输尿管直接引出腹壁形成造口,需终身佩戴集尿袋。操作简单且手术风险低,适用于高龄或体质较差患者。需注意造口周围皮肤护理,定期更换造口袋预防感染。
3、可控尿流改道术:
利用肠管构建腹壁可控制式储尿袋,通过间歇性导尿排空。需每日4-6次清洁导尿,但无需长期佩戴造口袋。可能出现储尿袋结石、电解质紊乱等远期并发症。
4、原位新膀胱术:
采用结肠或回肠构建球形储尿囊,与尿道吻合实现接近生理的排尿功能。需进行提肛训练改善控尿能力,术后可能出现尿失禁、排尿残余量增加等情况。
5、肾造瘘术:
直接经皮穿刺肾脏建立排尿通道,适用于输尿管严重受损或多次手术失败者。需长期留置肾造瘘管,存在导管堵塞、肾盂感染等风险,需定期冲洗维护。
术后需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稀释尿液,避免高草酸食物预防结石。定期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控尿能力,术后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每月复查尿常规及肾功能,每年进行泌尿系超声检查监测上尿路状态。出现发热、血尿或造口异常分泌物时应及时就诊。
原创文章,作者:松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ekang.com/95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