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可能由长期吸烟、职业化学暴露、慢性膀胱感染、遗传因素及饮用水污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方式干预。
1、长期吸烟:
烟草烟雾中含有亚硝胺、芳香胺等致癌物质,经尿液排泄时长期接触膀胱黏膜,导致细胞DNA损伤。吸烟者膀胱癌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6倍,戒烟10年后风险可降低30%-60%。治疗需结合肿瘤分期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2、职业化学暴露:
长期接触苯胺染料、橡胶、皮革加工等行业的芳香胺类化合物,可通过皮肤或呼吸道吸收并在尿液中浓缩。这类职业暴露者需定期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早期发现可通过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如卡介苗、表柔比星降低复发率。
3、慢性膀胱感染:
血吸虫感染或长期留置导尿管引发的慢性炎症,会刺激膀胱黏膜异常增生。埃及血吸虫病流行区患者膀胱鳞癌发病率显著增高,治疗需先控制感染源,晚期病例可能需膀胱全切联合尿流改道手术。
4、遗传因素:
RB1、HRAS等基因突变可增加患病风险,林奇综合征患者需从20岁起每年进行膀胱镜筛查。基因检测阳性的高危人群可通过增加饮水量、避免致癌物接触等预防,确诊后优先考虑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方案。
5、饮用水污染:
砷污染地区居民膀胱癌发病率升高3-5倍,三卤甲烷等消毒副产物也有潜在风险。建议安装反渗透净水设备,确诊患者若肿瘤局限可采用光动力治疗,多灶性病变需联合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
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稀释尿液致癌物,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辅助解毒。避免长时间憋尿,接触化工原料时严格佩戴防护装备。术后患者应定期膀胱灌注治疗并每3-6个月复查膀胱镜,游泳、快走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出现无痛性血尿应立即就诊泌尿外科,早期发现者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原创文章,作者:小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ekang.com/95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