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需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主要方法包括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新辅助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
1、根治性切除术: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式,适用于肿瘤侵犯肌层但未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手术需完整切除膀胱及周围淋巴结,男性患者通常需同时切除前列腺,女性患者可能需切除子宫和部分阴道。术后需进行尿流改道,常见方式包括回肠代膀胱术或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术前需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及手术耐受性。
2、新辅助化疗:
在根治性手术前进行的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常用方案为含顺铂的联合化疗,如GC方案吉西他滨+顺铂或MVAC方案甲氨蝶呤+长春碱+阿霉素+顺铂。新辅助化疗可使约40%患者获得病理完全缓解,显著改善五年生存率。化疗期间需监测肾功能及骨髓抑制情况。
3、放射治疗:
对于无法耐受手术或希望保留膀胱的患者,可考虑根治性放疗联合化疗。放疗总剂量通常为60-66Gy,分30-33次完成。同步放化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常用增敏药物为顺铂或5-氟尿嘧啶。放疗可能导致放射性膀胱炎和直肠炎,需密切监测排尿功能及肠道反应。
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PD-1/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可用于铂类化疗失败后的二线治疗。这类药物通过阻断免疫抑制信号激活T细胞抗肿瘤作用,客观缓解率约20%-30%。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疲劳、皮疹和免疫相关性肺炎,需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及肝功能检查。
5、靶向治疗: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如厄达替尼FGFR抑制剂适用于存在FGFR2/3基因改变的患者。其他在研靶点包括HER2、NTRK等。靶向治疗前需进行基因检测明确突变类型,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高磷血症、口腔炎等不良反应,需定期监测血磷水平。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治疗后需长期随访,建议术后前两年每3-6个月进行膀胱镜、尿脱落细胞学及影像学检查。日常应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减少腌制食品摄入,戒烟并避免接触芳香胺类化学物质。适度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排尿功能,出现血尿或排尿困难需及时就诊。心理支持对改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可参加膀胱癌患者互助团体。
原创文章,作者:松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ekang.com/95432.html